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

党的建设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党的建设 > 纪检监察

学习微课堂||引领未来,中国做对了什么(一)

日期: 2025年10月20日|来源: 人民日报| 字号:【 |打印

(一)

每逢重大历史关头,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科学把握历史方位与形势变化,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,指引中国人民战胜无数风险挑战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。

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,研究制定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,旨在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,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。

“在世界百年变局中,中国提供了稳定性和确定性。”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,五年规划是一个独特视角。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,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,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“密码”。

现代化,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。自成立以来,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强国复兴。从“一五”到“十四五”,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尽管遭遇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,我们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。

“中国式现代化,不仅仅改变了中国自己的发展,它同时也改变了发展中世界的现代化进程”,英国知名学者马丁·雅克这样认为。不少国内外学者表示,中国的五年规划堪称长期战略规划的典范,这种“长期主义”对全球发展理论具有创新性贡献,成为理解中国的发展路径及其全球角色演变的一把钥匙。

当今世界变乱交织,为何人们“在中国,看到了未来,看到了信心”?

从世界视野看,中国式现代化至少破解了两个“不可能”难题。

——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,在新时代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,这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造。

——用8年时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,致力于让14亿多人口一起迈向现代化,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。

这两个“前所未有”具有世界意义,深刻表明“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,也是最伟大的”。

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一定能”,中国为什么行?

领航掌舵。既从战略上统筹谋划,又在战术上精准发力。2024年9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,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,被誉为“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”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一仗一仗地打、一关一关地闯,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坚实。

思想引领。深刻回答中国之问、世界之问、人民之问、时代之问,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。深入阐述新发展理念、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、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…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,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。

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,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。正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,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,我们党始终把握发展规律、掌握了历史主动。

引领未来,中国做对了什么?

新时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效能治理、高水平开放的伟大实践中,蕴含着生动而深刻的答案。

(二)

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,“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”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。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锚、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。

“到2035年,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%—10%,力争做得更好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%以上……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。”前不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。

对照《巴黎协定》要求、体现最大努力,中国承诺的这一目标,彰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。

一诺千钧,言出必行。信心从何而来?

源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,高质量发展拥有强劲动能与绿色底色。

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。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,中国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,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。”

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,对推进发展方式创新起决定性作用。

从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,到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“三颗明珠”,再到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……“十四五”时期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我国经济“含绿量”与“含金量”同步提升,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、动力十足。

前不久发布的《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显示,中国首次跻身前十名。今天的中国,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人才资源总量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、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,成为创新“策源地”、新技术加速落地的“催化器”,实现从“世界工厂”到“全球创新中心”的跃升。

与此同时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成为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变革的显著标志,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更加凸显。

截至今年9月18日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7.14亿吨;截至8月底,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70.61万吨。这两个市场通过碳抵消机制互补衔接,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市场体系,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以“双碳”目标为引领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、新能源产业链,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。国际人士感叹:“大力发展绿色技术,通过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,中国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。”

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中国“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”,为人类现代化树立起新的文明标杆。

今年的两个坐标,提供了一个重要观察维度——

一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。如今,“两山”理念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,也为全球绿色发展点亮了智慧明灯。

“中国将‘两山’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,在发展方式上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操作方案。”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安德鲁·施瓦兹认为,“这一理念有力引导我们迈向更可持续、更加公平的未来”。

另一个是《巴黎协定》达成10周年。中国坚持开展绿色国际合作,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赋能世界现代化。

在沙特,中企承建的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,将清洁电能送往千家万户;在非洲,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,点亮津巴布韦的农村……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、完善的产供链体系,中国绿色产能降低全球绿色转型成本,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。

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,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,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这是中国引领未来的关键所在。

(三)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磅礴力量。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,更拥有最可靠、最深厚、最持久的力量源泉。

青海玉树。今年8月,一场特殊的足球之约在这里进行——青超明星联队对决巴西银河足球联队。赛前,非遗舞者翩然起舞、康巴儿女策马扬鞭;赛后,外国球员到市区集市喝咖啡、吃披萨,一起跳桑巴、锅庄。

既传统又现代,既本土又国际,透过新的玉树,世人看见“不一样的中国”。

从大商场到菜市场,一个二维码搞定;酒店窗帘自动感应,设备语音可控,还有机器人送餐……“中国游”热度持续攀升,不少来华旅游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“科技感”“未来感”印象深刻。

敏锐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,把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与顺应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,创造性地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变成挖掘发展潜力、增强发展后劲的过程。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。

“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”“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”…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体现了我们党对“三大规律”认识的深化,彰显了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。

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。

上海,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。“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”,徐汇滨江,旧厂房成了美术馆、绿地;黄浦江两岸,滨江空间成为市民共享的“客厅与舞台”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构建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,让更多新市民、年轻人实现安居梦。

10年两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从“一个尊重、五个统筹”到“一个优化、六个建设”,从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”到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”……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,朝着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迈进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中央下发约1594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;下发约600亿元补助资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带动总投资1600亿元……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,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,目的就是“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”。

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,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。

“千万工程”,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。之江大地上,20余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,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,“强城”“兴村”“融合”三篇文章协同共进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到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再到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城乡融合发展,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图景不断绘就。数据显示,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.8%,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增速;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.56∶1降到了2024年的2.34∶1。

既要富口袋,也要富脑袋。

从村超、村晚火爆,到苏超、浙BA“出圈”,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涨。从宁夏西吉文学的“庄稼”茁壮成长,到广东东莞保安、快递员等素人写作者绽放光芒,新时代大众文艺百花齐放,亿万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
高品质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,高质量供给创造高品质需求,神州大地上铺展出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、民生答卷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%左右,中国经济释放出持续的动力、活力和韧性,正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。14亿多人口、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,从生存型到发展型、享受型,人民需求呈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特点,这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潜力所在。

民心是最大的政治,蕴含着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。今年3月发布的《2025年爱德曼信任度调查报告》显示,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继续全球领先,对未来的整体乐观程度也稳居全球第一。

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,今天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,正在党的领导下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。

“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,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”“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”,这是中国引领未来的力量之源。

(责任编辑:王威)